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9年9月经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是我国唯一全面开展航天医学研究的国家级军民共建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2012年4月以优异成绩通过科技部建设期验收。
实验室以保障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的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为目标,面向国家载人航天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失重(微重力)、空间辐射等航天特因环境导致的医学问题,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发展健康维护技术与手段,有效降低航天飞行中的医学风险。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
- 失重生理效应机理与对抗方法研究
- 空间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
- 航天员健康维护理论与技术
- 航天医学空间实验技术研究
实验室将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指导思想,始终着眼航天医学学科长远发展和人才建设的总体需求,瞄准交会对接和空间站工程航天医学关键技术及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实验室采取虚实结合的运行模式,在学科建设上,按照研究方向,实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PI团队负责制;在全面建设上,整合五室、六室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按照实体模式运行。建设以来,坚持型号与基础并重,着力建设国家(军队)创新团队,确立了“瞄准前沿、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着力创新”的发展思路和“以用为本、重点培育、高端引领、兼顾汇聚”的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方针,凝炼了“勇气为先、创造为本、贡献为乐、和谐为美”的建室理念,以规划的“型号攻关、基础攻尖、平台攻特、合作共赢”四轮驱动布局,聚焦严重危害航天员健康的医学问题与健康保障能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实验室现有国际宇航联合会通讯院士、全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总装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航天医学责任专家,总装1153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名;总装1153第二层次培养对象5名;总装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对象1名;中心5272人才培养对象24名。
根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建设一个基地、发展两项应用、支撑三大任务、推进四项工程”目标要求,即建成一个国家级航天医学领域创新基地;面向空间站任务,发展失重对抗防护措施和航天医学空间实验两类应用项目;支撑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空间站任务和载人登月三大任务;推进原创性成果产出、人才团队、开放交流和文化创新四项工程,进一步提高实现重大创新突破的能力,以实验室全面建设促进后续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